吴氏老宅介绍

第六章 抢救钱塘吴氏老宅古建筑

第一节: 岳官巷吴宅一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

作者:吴廷瑑, 吴廷珷

岳官巷吴宅于1986年被确定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《中国古代建筑史》(1984年6月第二版)中,它被认为是明代江南地区的典型官宅府第,具备了明代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住宅的所有特点,为杭州市仅有的明代大型住宅,在清代也是杭州著名宅园之一
、布局井然有序一吴宅建筑概貌(图一)
吴宅位于杭州市中心,庆春路中段以北约百米。岳官巷东西走向,长104米,东接新华路(原忠清巷),西连六克巷,占地约五千余平方米(1955年发的房地产所有权证为8.628 亩疒约5750平方米)。平面布局具备明代江南地区大型住宅的特点。它作为官宅府第,除一般要求外,还要兼顾到主人社会活动的特殊需要,并符合男女有别、主客有别、主仆有别等封建礼仪的要求。吴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,共分成十二个院落,每个院落四周围以高墙,房屋山尖作马头墙处理,当发生火灾时不延烧到相邻院落,故称作“封火墙”。正如《中国古代建筑史》中所述,沿着纵轴线布置,成为中、东、西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。并且前低后高(寓意步步高升),层次分明,整个布局井然有序。

吴宅另一特色是明廊、暗弄遍布全宅,各组之间设置通前后的交通线一一“备弄”(即 避弄或夹道),各厅院往来除正道外,都有备弄通行,互避干扰,也就是保护居住人的隐私权,也符合上述种种“有别”的精神,火灾时则可以疏散人员。中部厅堂院落(道福堂、锡祉堂),沿高墙三面都有明廊,各堂馆前则有上部天花作成“轩”的宽阔廊簫。这样形成厅馆之间,明廊暗弄,曲折相通。下雨天从大厅下轿之后,到各处厅、堂、馆,可以不淋雨、不湿鞋。备弄的设置也非常合理,主要备弄有中、东、西三条,呈“品”字形分布。中备弄在中、东两组院落之间,南起载德堂后院,往北经锡祉堂前天井、二厅后天井和三厅前天井,中间有门分别通二厅前天井、锡祉堂后天井和大厨房,最后到达三厅后院,还 可向西出石库门,入一倒”F”形明廊如夹弄可分别通花厅后院和竹园,从竹园可出六克巷后门。东备弄在东组院落东侧,从四宜轩东北角的门向北,沿载德堂东墙下的明廊、暗弄,到达锡祉堂前的廊。西备弄在中组院落西侧,南起门厅后天井西端帐房工作间内的北门,经大厅旁的夹弄北达花宜馆东南角,中间各有通大厅前、后屋檐下的门。

【以下暂略后补】

第二节:母亲的钱塘吴宅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作者:张棠

我母亲是 “钱塘吴氏” 的后裔,她晚年时,最喜欢讲杭州祖宅的种种见闻:她见过长她五辈、已有九十五高龄的 “祖太”;也见过 “大叔祖” ,翁同龢的学生、光绪皇帝侍读吴士鉴 (榜眼及第);她也记得大厅上方挂着科举中榜的各种扁额…
母亲说的祖宅,位于杭州市新华路岳官巷,是现在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“吴宅古玩市场” ,也是杭州市现存规模最大,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宅。
吴宅的简介说: “吴宅始建于明代中叶,原为殳民世居,清乾隆孙葑居此,咸丰间吴振棫购得。现存的吴宅占地3500平方米,有轿厅、守敦堂、载德堂、锡祉堂、肇新堂、四宜轩等,还作有回廊、夹弄、天井、花园、厅轩、厢房、别院所组成,联成一个整体,尤为平面布局还保持明代的特点,建筑构件雕刻古朴精致,圆满流畅,吴氏老宅为江南明、清时间民居的实例,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”。
吴振棫 (字仲云) 是我母亲五世祖吴存楷 (字曼云) 的胞弟,嘉庆十九年 (1814年) 进士,官至云贵总督。此屋是他在清咸丰三年 (公元1853年) 退休时皇帝赏赐所购的宅第。
吴宅窗高堂大,气宇非凡,但进门后,迎面而来的,竟是意想不到的简朴与高雅。最叫人惊异的是看不到一般豪宅中繁复精美的雕梁画栋,门窗上甚至没有复杂的雕刻与绘画。
老屋的木质建筑,有明朝木器简洁疏朗的特点,古宅因此不但不显老,还相当现代化。例如高屋顶;一排排玻璃高窗;简单的横木和直木交岔的格子窗棂等等,用的都是现代建筑学的采光观念。这种格子窗棂不但采光良好,还具有现代几何之图案美。
楼下厅堂折迭式的木门,尤为奇特。这种折迭门,既可伸直拉长为墙,又可折迭缩短为门。在围墙之内,没有一般门和墙的压迫与拘束,而是一家人居家过日子的自由与自在。
四百年前,是怎样的建筑师设计了只有现代人才有的眼光与品味?两百年前,云贵总督吴振棫又如何独具慧眼,选中这幢 “虽旧犹新” 的古屋,作为他退休后的住所的呢?
据家谱记载,吴家祖先来自安徽休宁。明万历年间,恒吾公到杭州创木业兼行盐商,因横河桥塌,独捐资改建横河桥坝,被人称为 “吴公新坝”,自此定居杭州。从恒吾公迁杭到我外祖父,一共十二代,其中有过三代四进士、八代举人的辉煌成绩。当时坊间曾有 “岳官巷吴家,门第为杭城之冠” 的美誉。
“钱塘吴氏” 是写作之家,代代有诗集出版。先祖吴存楷,讲杭州风俗习俗的《江乡节物诗》、先叔祖吴振棫谈清代典章制度和内廷宫殿园苑的《养吉斋丛录》,和吴庆坻谈古论今的笔记《蕉廊脞录》等历史著作,在国内外图书馆,包括美国哈佛、史坦佛等大学都有收藏。
著作之中,起自第六世祖吴颢编纂的《国朝杭郡诗辑》、《续辑》与《三辑》诗歌系列,更是历时五代,跨越一世纪,从清初到光绪初年,包罗杭郡八千诗人诗作的时代巨作,其中甚至还包括闺秀与方丈的作品。
我走到这里,玉市场静悄悄地,卖家与买家在古宅的各个院落中喝着茶、聊着天。我从母亲小时见过 “停放轿子” 的轿厅走进来,在古宅中来回穿梭、思索…
老房子印証著杭州的歷史文化魅力……粉牆黛瓦、雕花窗欞、青石院落、鄰里相親……如今得益於杭州市各級政府對文物的重視,在文物保護和開發上有了相當出色的成績,錢塘吳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如今知道 “钱塘吴氏” 的人一定不多了,我庆幸这里只有古意盎然的玉器,没有络绎不绝、穿堂踏户的游客,所以这座明代木质楼房,得以保存完好,让数百年后的人们,仍能欣赏、感受这明朝建筑的自然之美、简朴之美、和现代之美。作为吴氏子孙,我更从这祖宅中,体会到了杭州读书人家的书香之美。

〔注〕本文荣获2016年“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、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、浙江省教育廰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”等四家单位联合举办的“美丽浙江一一记住乡愁”征文一等奖, 以及“美丽浙江对外文化传播使者”荣誉称号。

作者简介:张棠 (吴存楷后裔吴廷玉之女)现居美国加州洛杉矶

第三节: 钱塘吴氏老宅补记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作者:吴熹

我的老家祖宅在杭州下城区东西大道庆春街旁的岳官巷(亦称学官巷)里,是始建于明代的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居。

原来总占地面积约八畝多,南北长108米,东西约宽70米。是三路五进的大宅,内有道福堂,守敦堂,锡祉堂,肇新堂,载德堂,花宜馆,四宜轩等十多座屋宇。总建筑占地在5000平方米以上。做为南方民居的典型,她和北京四合院一起,记载在高等学校建筑系教材 “中国古代建筑史” 中。附有总平面图和中路纵剖面图。其建筑特点,一是朴素无华,含蓄内敛;二是全宅无雨路,所有通道皆有防雨簷;三是无祠堂、神堂;四是院落之间有马头墙式的封火山墙,安全隔音,闹中取静。可以说是历代学人风范在建筑理念上的杰作。据说是我们的迁杭七世祖吴振棫在历任多年四川巡抚,云贵总督时,因为勤政爱民,抚平回乱,稳定边疆有功,于1852年用皇帝赏赐的养廉银购入的。当时吴振棫严令子弟,此笔专款只可购屋居家读书,不得经商置地生财。

就是在这座院落里,数百年中先后出过三姓学官,难怪原称学官巷。我钱塘吴氏十余代前自安徽休宁商山迁杭,从第五世开始,代代有举人,一门四进士;先后出了两位学政、一位榜眼,一位总督,还有翰林侍讲入值南书房,乡里们亦称吴宅为进士第。先祖们为官在外,善理民情,清廉从政,从来不置私产。退休回乡后孝悌事亲,开塾教子,书画会友,润笔为生,一向以诗书文墨传家。

先祖吴振棫在这里写出了“养吉斋丛录”,记录了自己在清朝中央和地方为官数十年的见闻经历,详叙了大清的礼仪体制,成为后人了解清朝体制的重要资料,问世以来十数次再版;他还编绘了《云南三迤舆地图说》,《云南三迤百蛮图》”。高祖吴庆坻在此写了“蕉廊脞录”,曾祖父写了“晋书酙注”;几代人,祖孙接力相传,编辑了“国朝杭郡诗辑”,“再编”,“续编”等。促进地方文脉相传,家族也因此经久不衰!

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吴家许多壮男刚好大学毕业,相继投身抗日战场,有的在西北战场任军医救死扶伤,有的在西南后方主持修建机場铁路桥梁,有的受命潛伏在敌占区收集情报,忍辱负重配合主战場。吴氏老宅在沦陷区也历经风雨磨难,深宅女眷也闻有受辱者。据说幸亏后来日军将领中有闻曾于1906年访日督学一年的湖南提学使吴庆坻大名者,给前后门掛上免扰牌,才保平安。

吴宅作为杭州文物保护单位,政府早就在门口掛有铜牌。但是仍然难逃大小劫难。老祖宗们几代人收藏的经史子集,为官日记和辑录诗词文籍的木刻原版,文革时在新华街上排了一里路,整整烧了一亱,沥青路面都被烧熔,灰烬竟有五六板车之多。老宅充公缩建之前,院内没有厕所,叔伯拟自费加建污水管道和厕所,多次申请皆不获批准,回复是危房,不得加建,只可等待拆迁。本来可以自己保养的古建筑,终遭迫迁。原来门前的上马石,各院落花园中的太湖石,石笋等均被移送他处。

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,开发商投标获庆春坊地块成片开发权,承诺出资600万元,名为保护修复吴宅古建筑,最终实为缩建,由三路五进变成了二路三进!面积缩小五分之二。拆建之中,许多雕花木刻门窗和上好梁柱木材被盗卖,后面一进地面起了居民楼,据说经手人分肥不菲,还有官员因此落马。

难得的是钱塘吴氏故居仍然圪立,以钱塘吴宅主人的诗辑著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专论文章近年频出。吴宅划归杭州市园文局管理以来,先做了十多年文物市场。最近据说要改建成为杭州文史馆,重建原则据说是要修旧如旧。我吴氏后裔当然是翘首相盼、拭目以待。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邦助,积极配合政府的文化传承之举。

如祖宅石牌坊上的铭文启示,吴氏后裔“源远流长”,我们上朔周武泰伯,中继少微,吴儆,曼云,仲云諸公,如今子孙遍居五洲四海,目前正在重修宗谱,整理文集,撰写传记,搜集文物,记怀古建。希望有一天,钱塘吴氏古宅,不仅仅以空壳的建筑示人,而是成为充满人文气息,展示地方文化积淀,继承杭州诗词传统的公益場所。

载德、道福、锡祉、守敦、肇新,这座老宅中的堂馆命名应该就是祖辈的家训和教子箴言吧?

作者简介:吴熹(曾新)吴士鉴曾孙,现居美国加州硅谷